“十三五”以來,我國煤炭工業向信息化、智能化方向轉變。山西煤礦推進以采煤為核心的智能化,開始“破冰”之旅。通過引進新技術、新裝備,部分煤礦在理想條件下,實現了井下工作面順槽內“可視化遙控操作”“自動工藝控制”“一鍵啟停”、地面緊急停機等目標。
智能化建設初期,通過礦井智能化建設的頂層設計,保證了各子系統的標準化、系統間的互聯互通、系統與智能管控平臺的融合。通過建設的云數據中心統一標準,統一規范,實現信息基礎資源互通共享,打通信息壁壘、鏟除信息,消除信息孤島,滿足了各職能部門間的協同工作、數據共享和交換,實現了科學決策,趨勢預測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互聯互通,全域覆蓋
首先建設礦區信息高速公路,通過將萬兆工業環網、地面WIFI、井下4G相融合,實現三網合一,全域覆蓋。將井下有線電話、智能防爆手機、車輛通信、應急廣播的全面融合,實現了人與人、人與物、物與物互聯互通。
集成融合,智能運行
通過從綜采面到快速裝車系統的縱向貫通,安全監測、人員定位、智能物流、礦井通風等系統的橫向集成,通過融合創新、智能聯動,實現生產系統智能化控制,管理系統信息化監管的目標。
該工作面應用集成MOS智能管控平臺與UWB精確定位等新技術,形成了“一鍵啟停、鼠標割煤”的智能化開采生產模式,實現了設備一鍵啟動及360度視頻監控智能化生產,使“以自動控制為主、人工遠程干預為輔”的理想變成了現實。
人車定位輔助運輸融合系統通過4G融合通信技術(4G+WiFi)全覆蓋,通過UWB精確定位技術實時定位人員和車輛,同時運用了物聯網,GIS、云計算等新技術提供后臺系統支撐,基于“一張圖”的人員、車輛等位置服務以及應用融合通信的“網約”功能,實現乘客下井、運送物資一鍵預約,司機實時接單,到達目的地系統自動結單,乘客當日下井費用及司機當日工資自動結算。這種大數據支撐下的“井下”網約車系統,有效降低了煤礦運行成本,實現了煤礦人員運輸的智慧與高效。
相關標簽: